「生態博物館」(ecomuseum) 這個概念源自歐洲,
名字似乎跟環保有關,但不盡然如此。
它是用「博物館的思維」來經營一個社區,
將原有的歷史文化,進行「典藏、展示、研究和教育推廣」這四大使命,
並結合當地的居民力量,大家共同參與,發揮當地的文化價值,
也因此提升當地的文化價值。
桃園大溪從19世紀到日據時期,
曾是台灣最重要的內陸轉運碼頭,
除了曾經是輝煌的商業中心之外,它濕潤的氣候也特別適合製作漆器,
使大溪成為台灣的木藝重鎮。
大溪老街的牌樓也保存的相當完整,
但這些文化資產如果沒有受到當地居民有意識的保護,
也就很可能消失在難以抗拒的現代化浪潮之中。
好消息是,在大溪,我們看到了一個很有向心力的社區、
加上高專業水準的策展人才,從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開始延伸,
在短短幾年來,做出了相當有質感的規劃,而且更令人欣慰的是,
如今有不少年輕人決定返鄉服務。更是為文化底蘊增添了趣味和新鮮感!
光是看他們編出的導覽手冊和刊物就知道,
這群文化工作者不僅有想法,更是有清楚的思考脈絡和穩定的執行能力,
我相信這會成為一個正面循環:
用心的經營=>支持的居民=>可見的願景=>更多人才加入。
但一個佔地這麼大的無圍牆博物館,要從哪裡開始逛呢?
經過了一天的行程,我可以推薦兩個起點:
如果你想了解大溪全面的歷史,可以從「四連棟」開始,
但如果你坐大眾交通工具到大溪,最方便的起點應該會是新開幕的「工藝交流館」。
而且最近剛好有開幕首檔特展「漆器家計畫」,把製作過程和奧妙之處,
展現在一個日式古蹟民宅中(聽說這個房子一年前還是警察分局局長的宿舍!)
展覽雖然不大,但相當別緻,讓我對漆器工藝有了全然不同的認識和欣賞。
從這兩個起點開始,接下來就由你自由探索啦!
好玩的是,大溪老街附近有許多「街角館」,
這些都標示在導覽地圖上,有些是商店,有些是民宅,
那裡你可以找到當地的居民志工,跟你分享一些「活生生」的歷史故事,
還能為你推薦他們自己的私房景點,有一種尋寶探險的感覺。
在這裡跟各位朋友分享我當天的一些參觀照片,加上一些解說。
這次的參訪,確實讓我感動,也有不少令人驚艷的巧思。
如果你想體驗一個規劃精美的生態博物館,
了解台灣當地歷史,帶家人做一個精緻又互動性高的文化一日遊,
那就很值得到桃園大溪,你將會獲得很多的啟發!
#無圍牆博物館
#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
#漆器家計畫